栢巖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補遺 栢巖集
栢巖先生年譜
作者:金玏
1772年
附錄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十九年中宗大王三十五年庚子三月九日辛丑。寅時先生生于榮川郡北栢巖里第。今屬順興○先生祖考承旨公。始卜居于此。伯父判書公取以子之。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七歲

始受學受學。初不解悟。一日忽問曰。文者言邪。判書公喜曰然。自此文思日進。○嘗雪。判書公令占句。遽對云。雪白萬同家。判書公曰。天地皆白。豈獨萬同家邪。對曰。萬同貧。人皆棄而不齒。獨雪均覆之。故言之耳。判書公大奇之。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十歲

十二月。丁判書公憂。哀慕執喪如成人。人皆異之。叔父生員公士皥有鑑識。歎曰。此兒必大吾門。判書公葬時。豎白碑不刻曰。將有待也。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十一歲

十月。丁祖妣淑夫人權氏憂。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三歲

從學嘯臯朴先生承任錦溪黃先生俊良之門。太貞夫人張氏性嚴正。嘗憂先生失學。置一小齋。爲肄業之所。命受學於二先生。先生出則就正師門。入則靜處齋中。勵志讀書。至忘寢食。○錦溪先生一見而奇之。贈詩曰。秀氣超塵表。靑年已老成。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四歲

正月。丁祖考承旨公憂。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六歲

三月。服闋。○▣月聘夫人仁同張氏。司饔院主簿順禧女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八歲

受業于退溪李先生之門。受四書。退棲山寺。深究劇讀。夜分不寐。寺僧恐其致疾。潛滅燈火。而先生誦讀不輟。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一歲

赴漢城試居魁○五月。丁本生妣貞夫人黃氏憂。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四歲

三月。哭錦溪先生。○秋。中鄕解生員試。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五歲

七月。中生員覆試。二等第二人○李栗谷珥榜。柳西厓成龍,金鶴峰誠一,李梧里元翼及一時諸名士多與焉。人謂之龍虎榜。

穆宗皇帝隆慶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九歲

六月。子幾善生。○七月。丁本生考判書公憂。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一歲

十二月。承退溪先生訃赴之。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二歲

三月。會葬退溪先生。有輓章○葬訖。治任將歸。述懷贈同門諸人。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三歲

五月。遊月瀾寺。寺在紫霞峯下。退溪先生遊賞之地也。次錦溪先生韻。以寓悲感之懷。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四歲

二月。子止善生。○十一月。與士林奉安退溪先生位版于伊山書院。時先生爲山長。製上梁文。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五歲

二月。讀書黑石寺。寺在郡東七星山北麓秋。中別試鄕解。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六歲

九月。魁式年鄕解。○冬。讀書于紹修書院。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七歲

三月。中文科。丙科第二十人五月。選入承文院權知副正字。授從仕郞。○十一月。爲假注書。○十二月。呈辭。下鄕省親。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八歲

四月。還朝。行過丹陽游三島。有西征錄五月。授承仕郞。差護送官。對馬島商倭率還漂流人。特命護送。○有南征錄十月。復命。八月。回到本家。時太夫人患痢。留兩月。始復命。十一月。爲假注書。以親病呈辭下鄕。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九歲

三月。還朝。○四月。以王子胎封書寫官。到玄風。道經本家省親五月。復命。○六月。下鄕省親。○七月。薦授通仕郞藝文館檢閱兼春秋館記事官。

七年己卯先生四十歲

二月。陞奉敎。又有西征錄陞成均館典籍。俄拜禮曹佐郞。因事罷歸。○十二月。敍用。授宣務郞。守司諫院正言。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一歲

正月。承召還朝。○四月。乞假省親。有南還錄五月。還朝。拜高山察訪。以親老呈辭遞歸。○六月。授承訓郞成均館典籍。○七月。兼西學敎授。○十一月。陪嘯臯先生遊凝石寺。寺在郡西蓮花峯○有酬唱錄。金鶴沙應祖跋略曰。嘯臯朴先生自驪興解紱歸。嘗以暇日。遊凝石山之蘭若。門弟子栢巖金先生以下數十人。咸列于皐比之下。函丈從客繼以酬唱。想其賢師在上。賢弟子在下。講論之際。授受之旨。直與南嶽故事。隔百世而同一揆焉。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二歲

正月。拜兵曹佐郞知製敎。○▣月。過退溪先生遺墟。有感懷詩。○四月。以司諫院正言。知製敎兼春秋館記事官。此後凡有遷除皆帶三字銜。五月。移禮曹佐郞。選授弘文館副修撰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九月。遷司諫院正言。○十月。陞弘文館修撰。○十一月。授承議郞。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三歲

四月。遷成均館典籍。○五月。除司諫院正言。轉弘文館修撰。上疏論君德愆違。時政闕失。言甚切。上不悅。牌招詰責。先生直對不撓。上曰。爾謂予英銳太過者。何據也。對曰。如今日之事是也。上愈怒。有近臣爲之辨析。上意解。賜酒慰諭而罷。○疏逸不收。六月。上疏辭職。○七月。遞歸省親。○除兵曹佐郞。○八月。移司憲府持平。兼春秋館記注官。○十一月。授奉直郞成均館直講。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四歲

正月。拜弘文館副修撰。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上箚請明辨是非二月。除成均館典籍。○閏月。拜弘文館修撰。○與李艮齋德弘,金晩翠蓋國諸人。遊對松亭。亭在新川。金勿巖隆所築。○按是月。有對松亭之遊。則其間必有呈辭下鄕。而未能詳知。四月。拜吏曹佐郞。邑大夫。嘗以事嗛先生。多所侵侮。先生不以爲意。及爲銓郞。擬以淸職。人服先生雅量。▣月。呈辭下鄕。○九月。除司諫院正言。○十月。呈辭歸覲。先生在臺閣。人皆畏憚。及辭歸。裴臨淵三益貽書曰。近隣邑倅。聞公歸。彈冠相慶云。遞拜司畜署司畜。○十一月。移司憲府持平。○十二月。拜宗廟署令。辭不赴。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五歲

三月。拜司憲府持平。柳西厓貽書曰。聞洛中風色日惡。公若入都。則有萬一扶持之理。不必以一向堅臥爲心云。五月。授通善郞。成均館典籍。○六月。遷司憲府持平。以親老上疏乞縣。答曰。觀爾上疏。情辭俱切。當授便邑。以遂爾養親之志。除寧越郡守。○七月。到郡。祭魯山陵。祭文逸不收。○先是郡有怪。守宰至者輒死。人謂郡爲死地。先生旣下車。首訪魯山陵。亟往省。爲文以祭。又求收葬魯山君者子孫。爲守墓。戶復不事。四時俗節。祭必親行。自是郡怪亦熄。十月。授通德郞。○製進宗系辨誣後頒赦中外敎書。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六歲

在寧越郡。先生雖以得遂便養爲幸。而戀主一念。未嘗暫忘。遂作歌寓懷。令傍人唱之以自遣。其歌曰。吁嘻哉錦江之水。爾何獨有情如許。日夜流接洛陽城。美人想在爾歸處。白髮孤臣戀闕心。郤隨爾水俱西去。聞者悽感。▣月。自任所歸覲。時太夫人還本家。先生往來候省。嘗與柳西厓書曰。虛費官廩。雖曰未安。而往來省覲。可慰母心云云。建魯陵祠廟。奉安位版。舊有祠屋廢久。至是改構。奉安位版。書曰魯山神位以夫人宋氏配。○按莊陵誌曰。萬曆十三年乙酉。鄭崑壽爲監司。金某爲郡守時。構祭廳及齊室廚舍於墓側。○有魯陵懷古詩。上疏陳郡弊十事。郡介嶺阸。人少役煩。不能聊生。先生疏陳其弊。報皆施罷。居三年郡大治。有麥穗兩歧之瑞。上賜衣一襲。敎書褒美。有曰。誠心愛民。盡職不怠。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七歲

在寧越郡○正月。哭嘯皐先生。○五月。會葬嘯皐先生。有祭文輓章六月。夫人張氏卒。七月歸葬于郡北賓洞今順興地八月。授朝奉大夫。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八歲

在寧越郡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九歲

在寧越郡

十七年己丑先生五十歲

在寧越郡○四月。立外先祖參奉洪公有恭墓表。墓在寧越郡西山。先生修築立石。爲文以祭。端陽日。拜辭魯陵。有祭文。○七月。秩滿。以弘文館校理赴召。邑民皆號泣。如失慈母。立石頌德。○上引見便殿。下敎曰。聞爾善政。予甚嘉悅。仍問及魯陵事。嗟歎久之曰。爾在任時。盡誠如此繼爾爲守者。能如爾之所爲乎。仍賜酒。極醉而罷。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一歲

陞司憲府執義。自是年至辛卯。除執義者六。司諫五。舍人二。司成七。掌樂正二。官敎失於兵火。除拜月日不得詳。遷司諫院司諫。尋拜議政府檢詳。轉舍人。以舍人爲搜銀御史歷成均館司成。遷掌樂院正司僕寺正兼校書館校理。俄拜弘文館修撰。時上眷注益深。嘗有敎曰。玉堂論思之地。不可倖冒雜進。如金玏輩。隨闕充差可也。以故由執義復爲修撰。八月。錄光國原從勳。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二歲

春。以執義乞假省親。○將還朝。在道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未入城。轉右副承旨。陞左副承旨。○訟崔永慶冤忤旨。遞付龍驤衛上護軍。○冬。拜刑曹參議。呈辭歸省。遞付上護軍兼五衛將。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三歲

四月。以折衝將軍僉知中樞府事。爲慶尙道安集使。是月。倭寇至。國內大潰。先生受安集之命。時監司金睟在右道。賊兵中截洛江以東。朝廷聲聞不通。守宰竄伏。民心解散。嶺下數十州。淪爲賊藪。先生以爲當此危亂之際。隔遠行朝。難於往復。不以便宜制置。違失機會。則非受命安集之意。於是。或行黜陟撫摩之政。或擧捕斬督察之任。勞來徇行。勤加鉤訪。大小機務。皆隨時裁決焉。○一日軍中夜驚。人馬奔突。先生安坐不動。有頃而定草招募文。布告道內。時昇平已久。猝遇大賊。民皆奔竄。邑里空虛。先生爲文招募。激以忠義。喩以人倫。申之以逆順禍福。指意懇惻。辭情慷慨。於是士民始聞朝廷號令。而義兵起焉。○李艮齋德弘上行在疏曰。安集使金玏招募僧人及士民。軍容肅肅。使賊不得窺榮川豐基奉化數邑之地。義聲所曁。賊魂已褫云云。五月。差列邑假守。假將。馳啓行在。安東豐基義城醴泉等邑。竝無守宰。先生權宜辟置。量才授任。以禮安縣監申之悌兼安東府使。前都事安霽前檢閱金涌爲假將。前博士黃曙爲豐基假將。訓鍊權知權希舜爲義城假將。前縣監李愈爲醴泉假守。使之收集土丁。保境討賊。又以前部將朴慶新爲淸道助戰將。正字金垓爲安東義兵將。正字金光燁爲殷豐縣將。進士李㠍爲豐基守城將。比安義興永川蔚山等邑。竝爲假差馳啓。狀陳軍情賊勢。時道路梗塞。前後書啓數十上。皆募人齎去。晝伏夜行。得達行朝。聞集慶殿參奉鄭士誠,洪汝栗陪奉御容到禮安。馳進祇謁。權安于淸涼山城。定軍人衛護。集慶殿舊在慶州遣龍宮縣監禹伏龍禮安縣監申之悌。分擊倭兵于多仁義城。多仁醴泉屬縣○先生以鳥嶺已爲賊路。若竝失竹嶺。則賊必分路直上。遂極力備禦。使龍宮縣監禹伏龍前判官趙鵬。領龍宮醴泉軍。討多仁之賊。使禮安縣監申之悌新及第權詮。領安東禮安軍。禦義城以下之賊。分遣榮川豐基奉化兵以助之。使僧原悟。召募僧軍。○啓褒列邑守令及義兵將守城討賊事。先生以列郡奔潰。寇賊逼境。而禮安縣監申之悌龍宮縣監禹伏龍眞寶縣監金希契盈德縣令韓璡淸河縣監鄭應聖興海郡守崔輔臣淸道郡守裴應褧盡心守城。竭力勦賊。豐基守城將黃曙,李㠍殷豐縣將金光燁勸課兵農。堅守嶺阸。榮川義將金蓋國副將李興門。多方措置。遮絶賊路。助戰將朴慶新遇賊勇進。斬獲甚多。其忠義竝爲可嘉。連啓以聞。七月。倭兵犯禮安安東。分遣精兵。擊郤之。賊至禮安安東界。先生陳兵于榮川。擇遣精銳。或設伏要害。或夜擊巢窟。二路之賊。相繼遁去。見兵使朴晉。使留鎭安東。先生以自上而制在下之賊爲甚便。馳見朴晉。勸令留鎭安東。○朴晉摠兵權。往往沮抑義兵。不欲功在己上。先生不與校。凡所調遣。有所斬獲。悉與之。使自上功。人以是多先生之能讓。擊走倭兵于骨赤峴。在豐榮界。今屬順興。○賊從江原道。分路而南。一自蔚珍衝小川縣。一自寧越踰骨赤峴。先生遣兵。與義。兵將柳宗介遮截小川之賊。自率精銳。至骨赤峴下。奮擊破之。賊棄器械而走。不敢復踰嶺。九月。拜安東府使。俄命仍帶前任。兼管賑恤糧料等事。先生之移拜安東也。金勿巖上書方伯。以爲安集使爲王討賊。士民爲安集使討賊。凡有耳目。莫不以安集使獨爲王之勞臣。至誠相感。戮力效死。兵威日盛。關防益固。收復之勢。漸至下邑。一聞知府之命。衆心沮喪。有若戰敗者然。誠以其赤心憂國。衆所推服故也。今若馳奏行朝。得或因或兼。則庶幾垂成之勢不潰。而恢復之本可立矣。未及陳請。而旋命仍前任。十一月。率官兵鄕兵及僧軍。陳甘泉縣。安東屬縣○安東眞寶盈德淸河迎日長鬐等六邑兵。共守醴泉。爲賊所敗。人心洶懼。先生乃進軍甘泉以鎭之。十二月。巡視列邑諸鎭。先生將巡檢列邑。使金蓋國,權斗文,權啓沃分掌軍兵及糧料器械。遂自眞寶靑松寧海。至東萊而還。自冬至春凡六次。○時兵燹之餘。仍以饑饉。公私赤立。賦調路絶。先生以賑飢調兵爲己任。水陸奔走。出入賊路。備經艱危。懷附簡閱。勸農募粟。天兵糧餉。得以無乏。嶺下諸邑。恃以爲固。設賑場于列邑。人民饑散。顚仆道路。先生巡到列邑。開場設賑。日具糜粥。親自監饋。添給米粟。全活甚衆。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四歲

正月。遣虞候權應銖。往咸昌唐橋。探視賊勢。先生以唐橋當左右之衝。龍宮醴泉爲其傍近。賊若負險屯據。肆行剽掠。則無以鎻竹嶺以西重險。完豐基以下列邑。乃遣權應銖探視賊勢及用兵形便。與金鶴峯書。略曰。今聞天兵已蕩西都。迅驅南下。區區餘息。將覩天日。悲喜兼極。但臣民久戴一天。而終投大事於上國。畢竟當作何顔云云。三月。啓請褒賞納粟人有差。列邑散官及士民。應募納粟。以助軍用。先生啓請褒賞。激勵忠義馳啓尙州牧使金澥右兵使金沔死事事。狀略曰。尙州判官馳報。牧使金澥陳兵于州西訥巖。賊兵大至。澥力屈而死。其子慶遠一時被害云。當此搶攘之時。雖出假官。事多不擧。牧使斯速差下。又啓右兵使金沔。首倡大義。盡誠討賊。末報全捷。身已先死。遠近聞之。莫不痛涕云云。四月。差承文著作金澤龍爲督耕官。先生以勸民耕農。爲賑飢餉兵之先務。春秋巡省。分給糧種。又差督耕官。遍諭列邑。巡到安康縣。移文諸郡。赴援慶州。安康。慶州屬縣。○賊自蔚山犯慶州。先生移關旁郡。分定軍兵。使之赴援哭金鶴峯。○五月。往尙州。見劉摠兵綎,吳遊擊惟忠。○輸送軍糧于尙州。天兵駐尙州。糧餉缺乏。先生到豐基榮川禮安安東等邑。躬自督運。給餉不絶。授嘉善大夫。移慶尙右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敎書有曰。招集散亡。振勵義徒。使數州之境。民有安堵之樂。賊絶覬覦之志者。皆卿之力也。○時天兵留鎭本道。管餉使李公誠中病卒。先生竭力殫慮。左右策應。調兵食賑飢民。繕城池練甲兵。爲一面保障之重。○後道內儒生上疏訟功。見附錄。九月。聞大駕自海州回鑾京師。○十月。遞付龍驤衛上護軍。轉拜承政院都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藝文館直提學尙瑞院正。○十一月。承召還朝。到原州。移拜司諫院大司諫。○閏月。拜龍驤衛上護軍。轉拜漢城府右尹。○十二月。拜成均館大司成。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五歲

正月。兼同知義禁府事。○二月。哭金勿巖。有祭文輓章三月。拜司憲府大司憲。○哭伯兄判書公。勉○有祭文五月。授嘉義大夫龍驤衛上護軍。俄拜吏曹參判。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同知義禁府事。○八月。遷弘文館副提學。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處置兩司。先生在吏參時。臺諫追論崔永慶冤死事。論議矛盾。兩司皆引避。上命牌招銓官。卽令開政備副提學望。望筒還下。使之改望。俄有本曹參判爲之之命。再辭不允。遂上箚處置兩司。冬又處置兩司會藥圃鄭相公琢于旅邸。時藥圃陪東宮。自南還京。有漢都感事詩二韻。先生次之。送趙月川穆下鄕。又用感事韻以贈之十一月。上疏乞遞。不允。受由省親。○十二月。拜龍驤衛上護軍。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六歲

三月。拜弘文館副提學。兼如故。上疏辭。不允。○四月。移司憲府大司憲。論啓己丑冤死人。幾盡昭雪。士論快之。六月。兼同知春秋館事。○上箚陳十六條。其條。曰懋聖學。曰敎世子。曰重大臣。曰遣體察。曰敎將帥。曰擇守令。曰儲軍餉。曰訓軍兵。曰求賢才。曰開言路。曰悅人心。曰勵刑政。曰謹喪紀。曰審地勢。曰修馬政。曰絶和議。言甚剴切。而於立志盡誠。以圖復讐之策。尤反復致意焉。上深加獎歎曰。爲國之誠。謀國之策。兩至矣。予當惕念。七月。兼同知中樞府事。出爲體察副使。有賜馬之命○梧里李相公爲都體察使。擧先生爲副。上箚遞大司憲。○八月一日。辭朝。宣醞于凍雀○此下出日記三日。周覽禿城。水原地四日。宿稷山。致忠淸兵使元均。責其不承節制及自中不協之事。十一日。留全州。同上使閱武于射廳。謁文廟。謁花山書院廟。院享晦齋李先生會巡察使洪世恭府尹李廷馣。論道內之弊。○十四日。宿南原。都元帥權慄來迎啓罷全羅兵使李福男。以不承巡察使令。決杖啓罷。十九日。宿居昌。接伴使李恒福巡察使徐渻尙州牧使鄭起龍相見。二十二日。宿晉州。統制使李舜臣忠勇將金德齡相見。祭城中陳亡將卒。○二十五日。自所非浦登船。泊閑山島。見統制使李舜臣。論軍務。○登後山。望巨濟見乃梁等處。賞砲射手一分以上。○二十九日。使從事官。廉察守令政蹟。○九月一日。宿晉州。見金德齡作陳二日。留宜寧。習陳。仍試才論賞。○五日。見僧將惟政于花園。○六日。自大丘作覲行。過義城縣令呂大老相見九日。到家。○三十日。發行。過一直縣。同年李逢春相見。十月七日。留八莒。見汪參軍鳴和。有贈詩二十日。上金烏山。周覽山城。善山地二十七日。歸覲。○十一月六日。會義兵諸人於金晩翠家。○二十五日。發行。○十二月五日。至昌寧。以船站相議事。見縣監李英。十三日。留晉州。上使來會。此後事實日記缺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七歲

正月。丁太貞夫人張氏憂。○二月。聞李艮齋訃。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八歲

九月。命起復爲安集使。再上疏乞遞。允。時倭寇再猘。京師震驚。先生方持服在家。念國事艱危。倡義。募子弟。出私財。鑄兵聚糧。以給軍興。移檄列邑。諭以同仇偕作之意。尋有旨起復。先生以爲賊若大躙。而道內無人可任其責者。則不敢以私服辭。今賊勢稍緩。而諸帥臣施設。異於曩時。置帥之多。適以撓之。奈何壞彝倫從權制。爲先王禮法之罪人。乞守制。疏再上。乃許。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九歲

三月。服闋。○六月。以成均館大司成赴朝。未入京。移司諫院大司諫。上疏辭。不允。○九月。遷弘文館副提學。上箚請視事。又請開經筵。接引臣僚。天朝贊畫丁應泰以引賊叛君之語。構誣我國。上引罪不視事。先生累上箚爭之。不報。時上久不御經筵接臣僚。先生又上箚論之。疏救西厓柳相公。罷官歸。時柳公以首相。爲上所倚重。不悅者謀所以惎之。及丁應泰事起。乃謂首相不自請行。以感怒上意。先生上箚極言。坐是罷。題東浦書堂十六景東浦在郡東二十里許。先生愛其泉石。構書堂于浦上。亭曰天雲齋曰養眞。塘曰半畝。泉曰活水。逐景有詩。一時諸賢多和之。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六十歲

正月。有上陳給事書。辨丁應泰構誣。代鄕人作。爲唐將蕫一元接伴使。以病遞。拜刑曹參判。移禮曹參判。○三月。拜忠淸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時天兵陸續南下。路經本道。公私板蕩。百弊稠疊。先生隨事論啓。盡心區畫。○有武人朴震元。取人婢爲妾。而敺其主。先生將置之法。有一宰相貽書曰。震元之妾。爲東宮密親。奈何輕辱震元爲。先生不答。臨海君再送人求解。先生亦不應。竟坐之。臨海君又欲古奪海津。宮奴持書而來。先生曰。王子不知我。何書也。拒不納。奴發慢語。杖逐之。四月。狀論別置防禦使及別造船艦便否。○五月。析雨于楊津。有祭文見左議政李德馨。議軍兵糧餉及道內民瘼。李公巡過列邑。先生與之商確便宜。多所蠲革。七月。啓請修建列邑文廟。時學校灰燼。先生巡視陳啓。隨卽建置。八月。啓請蠲復忠武公李舜臣家。狀略曰。李舜臣忠勳義烈。著於邦國。褒崇之典。輝映耳目。而其妻子孤寄海曲。荒田殘僕。不堪官役。朝夕奠需。亦患難繼。聞見所及。莫不矜惻。其戶役所當。量數蠲減云云。十二月。啓請褒賞道內戰亡人。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六十一歲

正月。以病辭職遞歸。○五月與吳竹牖澐,裴安村應褧。會伊山書院。議刊嘯皐先生文集退溪先生文集成。往會于陶山書院。子止善從。翌日與吳竹牖,裴安村。校正先生年譜。望日。參文集告成祭。與諸友出天淵臺。講論終日。遊淸涼山。○訪趙月川于書堂。○六月。校正嘯皐先生文集于伊山書院。○拜刑曹參判。○九月。製進懿仁王后輓章。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二歲

正月。拜龍驤衛副護軍。○二月。拜戶曹參判。上疏乞歸修父母墳塋。○三月。遞付忠佐衛副司果。○九月。撰三溪書院奉安文。享權冲齋先生

三十年壬寅先生六十三歲

六月。拜僉知中樞府事。○秋。以周易校正都廳。承召還朝。○八月。以冬至上使聘上國。○九月十五日渡江。○十月二十六日。謁夷齊廟。在永平府孤竹城○日記曰。首陽山在孤竹城前原野之頭。赤禿逶迤。無洞壑。亦無草木。今則竝與薇蕨而不可採。噫。十一月四日。入皇城。夜到玉河館。主事欲見先生詩。先生以五言四韻數篇書示。主事曰。使臣詩。正如新織廣厚之錦。十一日。行賀禮。○十二日。條對兵部問目。先是朝廷以倭奴情形可虞。有請兵之奏。至是兵部以勤兵再役之難。設五難。令使臣條對。先生逐條陳對。皇帝嘉之。特賜約束日本勅旨。十二月十四日。行領賞賀禮于闕庭。○呈文禮部。拜先聖于國子監。先是。天朝特許使臣瞻拜先聖。亂離以來。久廢不行。先生以爲此非遊觀之比。不可使皇上優禮之意。終成泯沒。呈于禮部。竝請周覽天壇。二十日。閣老送醫診問。先生有疾。使幕僚呈文于三閣老。請速降勅。閣老問曰。此文誰所製也。對以上使所製。閣老相顧嗟賞曰。眞文邦使臣也。送醫來診。二十六日。受勅旨。○二十七日。陛辭。皇帝特賜錦粧大學衍義及蜀錦二段。大學衍義凡二十冊。首卷安欽文之璽。每卷安廣運之寶。○今上二十二年丙寅。兵曹正郞權萬以兼春秋入侍。轉達筵中。上卽命宣索。先生六代孫弘運祇奉詣闕。上手閱感歎。下特旨以諭意。仍命還給。又別賜內藏大學衍義。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六十四歲

三月。復命。○四月。哭金晩翠。有輓章七月旣望。與吳竹牖,權南川斗文,朴醉睡漉。汎舟龜臺下。郡西數里許有石山。臨江陡起。先生就其下作亭。名曰龜鶴。卽西龜臺也。對岸有東龜臺。十月。拜僉知中樞府事。移拜成均館大司成。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六十五歲

三月。與李五峰好閔,趙黔澗靖,李蒼石埈諸人。設嶺南會于漢城。會者三十八人。圖畫其像。各書官爵姓名。名曰契會圖。五月。參同道會于訓鍊院。時李爾瞻輩詆毀晦齋先生。嶺儒上疏辨誣。聖批優答。仍命廷試疏儒。賜及第。先生與嶺中搢紳及儒生。設會以侈聖恩。李五峰送詩以賀。先生次其韻。八月。拜安東大都護府使。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六十六歲

在安東府○四月。錄宣武原從勳。○七月。築松浦兩堤。時州有大水。壞廬舍漂人畜。不可勝計。先生以本州爲東南一都會。國家緩急所賴。遂申使臺。發旁郡民夫。築松項浦口兩堤。以殺奔衝橫決之勢。州民至今賴之。重修廬江書院。院在府東。祀退溪先生。至是被水患。先生謀諸邑中父老。移就故址數百步後。拓而新之。屬進士李亨男掌其事。捐俸餘。贍其器用。益其臧獲。○有慰安祭文上梁文。九月。哭藥圃鄭相公。有輓章祭文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七歲

在安東府。時臨海君縱奴作弊。方伯守令莫敢誰何。宮奴騎馬突入衙門。上堂謁先生。命捽下庭格殺之。豪猾大伏。莫敢有撓法犯禁者。○先生二子幾善,止善。適因事上京。臨海欲救解其奴。請與相見。幾善等辭不往。臨海將強之。有一宮奴曰。異日金令公入京。吾輩皆不免於死。臨海乃止。夏游輞川絶壁。輞川在府西洛江上流。先生與府人權紀,權行可,金潗,李明叔汎舟靑城山下。過上洛臺。游輞川。有詩二首。李明叔作序以紀其事。與書柳西厓論圃隱鄭先生文集校正事。○十月。哭趙月川。有輓章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八歲

正月。遞歸。居官簡約。一毫不妄取與。嘗有一鞋。雨濕朽破。吏補綴以進。先生笑而不郤。在官盡心民事。細務必親莅。使命之來。雖微官。必終日冠帶以待之。遊孤山精舍在淸涼山下琴惺惺齋蘭秀別業。有次退溪先生韻。五月。哭西厓柳相公。有輓章六月。拜義興衛司直。○九月。拜龍驤衛副護軍。○龜鶴亭宗會約文成。先生與仲兄參奉公勖。每歲春秋。設宗會于龜鶴亭。其規有講敦睦。飭義理。奉先誠。恤婚喪。救患難等條。十月。參廬江書院移安祭。子幾善從撰臨川書院常享祝文。享金鶴峯先生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六十九歲

二月。宣祖昇遐。○以國恤赴朝。拜成均館大司成。○秋。以病遞歸。○拜龍驤衛副護軍。

三十八年光海二年庚戌先生七十一歲

正月。赴國祥。○三月。拜虎賁衛大護軍。○四月。拜漢城府左尹。轉司憲府大司憲。上箚辭不允。○啓請伸己丑諸臣冤。以李潑,李洁,白惟讓,鄭介淸等冤死事。連啓得伸。五月。以本朝五賢臣從祀文廟事。累啓蒙允。先是。士林請從祀本朝五賢臣于文廟。歷累朝未及蒙允。至是鄭仁弘詆訾晦齋,退溪兩先生。先生抗疏辨之。仍啓請從祀月餘。事得施行。人以爲有衛道功。○疏逸不收。啓辭見文集。六月。論奉慈殿儀節。左遷江陵府使。先是。光海追崇所生母金氏爲恭聖王后。立別廟祀之。號奉慈殿。屬先生入臺。而有祭畢獻賀頒赦等事。先生啓曰。追崇之典。今已擧行。其不得匡救聖孝於過擧之地。群下之罪。固有所歸。至於其間儀品。似當有輕重參酌之節。而祭畢還宮後。又有進箋頒赦之命。凡此節目。乃所以視宗廟孝敬殿已行之禮。旣曰別廟。則禮當殺於宗廟。冊禮之後。又有何等必行之儀邪。答曰。予意已定。不可不行。仍竝遞兩司。政院以臺諫不可竝遞爲啓。光海愈怒。卽貶江陵府使。政院啓曰。金玏是先朝經幄之臣。七十之年。遠赴嶺海之外。當此酷熱。急就嚴程。安保其不死於道路乎。請亟收補外之命。三公及玉堂。又連啓力爭。光海終不聽。答曰。此人嶺外湖山。翺翔而去矣。何必還收。○先生之力爭於儀文品節者。蓋防微杜漸之意也。其後有西宮之變。人服其先見之明。○先生之出城也。元老大臣。多以詩贈之。沈一松喜壽詩有曰。道直難容足。言危易逆鱗。淚盡傷時眼。名高去國身。李五峰詩有曰。進言聊自靖。沽直本非期。天高大關嶺。何處望京師。詳見贈行篇。○姜參判綖時爲本邑倅。歎曰金公可謂壁立千仞者矣。金溪巖坽亦聞而擊節。爲作擬箋。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七十二歲

在江陵府有臨瀛錄○先生憂國。戀君之念益切。其送金參奉德元詩曰。離亭惜別把征衣。西望都門已夕霏。白髮丹心全不眛。憑將老淚寄君歸。四月。遊楓嶽。子幾善,止善女壻權來從。十二月。罷歸。扁所居曰歲寒軒。○時朝綱濁亂。世道大變。先生雖罷官家居。每聞一政事之非。一擧措之失。輒歎息顰蹙。終日不怡。或中夜起坐。仰屋歔欷。子弟不敢以朝政得失聞。

四十年壬子先生七十三歲

四月。被拿命。削奪官職。放歸田里。時逆獄起。囚家文字有云。南中領袖以追崇爲不可。故有禁府逮。人皆爲先生危之。勸以權辭以供。先生曰。豈可變吾初意而爲此苟且乎。怡然不爲動。及庭辨。乃曰。追崇之典。在臣未入京前。臣固不及論。至於儀節裁減之意。則臣固言之。直對不撓。禍將不測。賴李白沙恒福,李漢陰德馨,沈一松諸相公極力救解。削職歸田里。○先生自歸田之後。寓意湖山。日以觴詠自適。時著大布衣。匹馬尺僮。往來於龜臺東浦星巖之間。人遇之不知其爲宰相也。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七十四歲

五月。子幾善卒。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七十五歲

還授職牒。白沙李相公啓曰。人主之威。殺人則易。防人之口則甚難。請金玏職牒還給。卽依啓。與李蒼石,趙玄洲纘韓諸人。遊星巖精舍。精舍先生次胤止善所構。亦名棲碧亭。先生以龜臺近城府。非居閒養老之所。晚年多住于此。時蒼石倅豐基。玄洲宰本邑。與一時諸賢。往來從遊。蒼石有詩曰。曾投烏府飛霜簡。晚把龜臺釣月竿。百世大名留竹帛。半生淸福管湖山。會伊山書院議移建院地墊隘卑下。易致傾圮。先生與一二同志。定議移建。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七十七歲

十一月十五日感疾。十六日戌時卒于正寢。遠近赴弔。莫不咨嗟痛惜。

四十五年丁巳四月。葬于郡北後洞。今屬順興○會葬者三百餘人○肅廟辛酉。遷先生及貞夫人張氏墓。合窆于安東府才山縣不老谷。今上庚申。又移窆于安東府乃城縣益谷丑坐未向之原。○壬申埋誌石

四十八年後改泰昌元年庚申。士林建祠于龜城。奉安位版。竝享先生高祖文節公先生及嘯臯朴先生。

熹宗皇帝天啓三年癸亥。仁祖大王正位。越明年甲子。遣禮官正郞金榮祖賜祭。以先生先朝舊臣。弔祭不擧。特命致祭。

孝宗大王四年癸巳。以宣武勳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經筵義禁府春秋館成均館事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世子左賓客。